• <abbr id="msyeu"></abbr><li id="msyeu"><dl id="msyeu"></dl></li>
    <li id="msyeu"><dl id="msyeu"></dl></li>
    
  • <dl id="msyeu"></dl>
    <li id="msyeu"></li>
    <li id="msyeu"><dl id="msyeu"></dl></li>
  • <li id="msyeu"><dl id="msyeu"></dl></li>

    從農業荒漠到生態糧倉——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側記

    發布時間:2022-09-13 16:42:28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呂珂昕 | 責任編輯:喬沐

    干旱龜裂、泛著斑白鹽漬的鹽堿地,一直都是荒涼、貧瘠的代表。當土地含鹽量超過6‰時,作物的出苗率將低于50%,而產量將減少90%。

    在今天的齊魯大地上,不足全國6%的耕地卻生產了8.5%的糧食、9.8%的肉蛋奶、11.2%的蔬菜。其中,山東省先后改造的580萬畝鹽堿耕地和200多個耐鹽堿新品種功不可沒。越來越多的水稻、大豆、玫瑰、苜蓿等作物在廣袤的鹽堿地上生根發芽,一改往日的荒涼與貧瘠,荒灘變為生機盎然、植被茂密、產出繁盛的良田花海。

    9月6-8日,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在山東濰坊召開,這是國際上該領域首次舉辦高級別會議。會議以“鹽堿地綜合利用與糧食安全”為主題,旨在以中國的行動,推動國際鹽堿地綜合利用交流合作、助力全球土壤健康和糧食安全。本次會議由農業農村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美國、澳大利亞、荷蘭、孟加拉等國駐華使節、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土壤學界知名專家以及有關省份農業農村部門代表線上線下參會。

    達成共識:攜手應對鹽堿地改良利用這一世界性難題

    鹽堿地分布廣泛,遍布全球6大州80多個國家,面積超過8.3億公頃,是威脅世界土地健康的世界性難題之一。鹽堿地改良利用,需要國際各方攜起手來,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本次大會發出濰坊倡議,呼吁各國共同開展鹽堿地資源潛力評估、動態監測評價、技術研發推廣,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強土壤健康國際交流。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在大會上指出,鹽堿地分布廣泛,是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要加強鹽堿地改良利用,貢獻于世界糧食安全。中國愿與各方加強鹽堿地改良利用合作,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推動資源監測協作,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共同加強宣傳引導。

    “建立伙伴關系是關鍵。”阿聯酋氣候變化與環境部部長瑪麗亞姆·穆海莉在線上發言中談道,為加強鹽堿地治理,阿聯酋與伊斯蘭開發銀行石油輸出國組織特別基金以及阿拉伯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開展合作,并于1999年共同成立了國際生物耐鹽農業研究中心。該中心是全球非營利性農業研究機構,主要的研究領域是種植耐鹽作物,耐鹽、耐熱作物的遺傳結構,以及在新型灌溉系統中增加鹽水的使用。近年來,中心還與中國企業華大基因合作,在阿聯酋建立了先進的基因研究中心,深入探索作物承受環境壓力的根本原因。

    “我們的重要合作伙伴還包括韓國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我們非常感謝和其他國家富有成效的伙伴關系,期待鹽堿化土壤綜合管理方面探索更多的合作機會。”瑪麗亞姆·穆海莉說。

    “我相信本次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定將加強鹽堿地的改良和利用工作。”保加利亞農業部部長亞沃爾·格切夫在發言中表示,農業活動仍將是大部分人口的重要收入來源,也是人與環境間的重要紐帶。本次大會的內容對全球糧食安全、可持續農業、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保護等問題至關重要。“每個國家都應該高度重視鹽堿地改良工作,我們應攜起手來共同應對農業發展中的各種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我們需要更準確地了解鹽漬土壤的擴散、分布情況,因為事關它們的負面影響。鹽漬土壤仍然是有經濟潛力的,只是需要進行恰當的管理利用。”國際土壤學聯合會主席勞拉·雷耶斯-桑切斯認為,現在需要各國政府拿出承諾和行動,提出并采用必要的公共政策,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生產食物,同時也是幫助公眾了解為什么有必要保護土壤資源。“每個人都需要了解這些知識,原因是我們必須匯集所有的智力資源、人力資源來共同保障土壤的健康。”

    分享經驗:為全球貢獻鹽堿地改良利用的優秀做法

    山東濰坊市鹽堿地改良利用技術模式、山東東營市鹽堿地綜合利用模式、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中度鹽堿化耕地改良技術模式、寧夏引黃灌區鹽堿地綜合治理技術模式……大會上,各國代表不僅交流了各自鹽堿地改良利用的優秀做法,還集中展示了中國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優秀成果。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為全世界指明了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方向。中國農業發展重點工作中就包含可持續土壤管理。”澳大利亞農業、漁業和林業部部長默里·瓦特在線上發言中這樣評價。

    他介紹,旱地鹽堿化導致的土地退化,是澳大利亞代價最高的土地退化形式之一,關系到國家的糧食產量。對此,澳大利亞在30多年前就制定了國家土地保護計劃。在此計劃下,澳大利亞生產者和研究人員不斷嘗試利用耐鹽作物開展畜牧業養殖。同時,也在加強土壤數據的收集和利用。如今,澳大利亞各地政府又制定了土壤戰略,確保對土壤資源進行可持續化管理。這包括在可能的情況下休耕,以扭轉土壤肥力下降的趨勢。最終目標將是土壤健康成為政策制定研究和實踐調整的關鍵考量因素。

    在山東濰坊,與會中外嘉賓吃上了鹽堿地上種出的大米,品嘗了耐鹽堿玫瑰制作出來的玫瑰茶,并游覽了利用鹽堿地改造的農業田園綜合體。豐富的食品產出和多樣的土地改良、整治、利用技術,令中外嘉賓忍不住拿起手機,紛紛拍照記錄。

    濰坊市市委書記江敦濤介紹,濰坊市把鹽堿地作為重要資源,通過治理賦能、生態賦能、科技賦能和產業賦能,累積改良鹽堿地超過26萬畝,5.8萬畝的鹽堿地水稻畝產突破600公斤。青阜農業綜合體的6.7萬畝鹽堿地,畝均增產糧食200公斤;堅持開展小清河、白浪河、彌河等河流入海口綜合整治,實施南紅北柳生態修復工程,打造生態濕地120余萬畝;加快由改地適種向育種適地轉變,深化推廣土壤改良、生物育種、生態造型等關鍵技術。創立新品種,魯檉1號已經種植3000多畝、70多萬株。

    大會還現場連線了東營鹽堿地改良項目現場。東營是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全市鹽堿地面積341萬畝,約占山東省鹽堿地面積的38%。據介紹,近年來,東營依托黃三角農高區,匯聚全國科技力量,加快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創建,積極開展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大力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新路子。

    “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破解鹽堿地產業提升的卡脖子難題。”“鹽堿地產能提升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重大項目核心實驗示范區”項目負責人介紹,示范區重點構建鹽堿地糧油作物、飼草作物和特色作物,綜合產能提升技術體系,目前已篩選出適合在濱海鹽堿地種植的玉米、大豆品種,還實驗出油菜、小黑麥和天高粱等品種。這些品種適合在中重度鹽堿地生長,正大面積示范推廣。此外耐鹽堿的種子活力提升、作物抗鹽堿栽培、土壤快速堆肥及水源精準調控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探討路徑:鹽堿地綜合利用領域機遇與挑戰并存

    本次大會共邀請20多位中外專家,圍繞“大食物觀”下的鹽堿地綜合利用、鹽堿地資源現狀與潛力評估、鹽堿地改良實踐與健康管理、鹽堿地生態建設與可持續利用四個專題展開研討,為共同做好鹽堿地利用管理,促進土壤健康和糧食安全獻計獻策。

    “我們應該把鹽堿地看成一種資源。”寧夏大學教授許興在交流河套平原鹽堿地資源化利用與綜合治理時表示,“河套地區鹽漬化土地超過67萬公頃,合理利用這些土地對于糧食安全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水資源能否支撐?經濟是否可行?生態是否可持續?”是鹽堿地治理不可回避的挑戰。因此,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就變得尤為重要。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中心研究員劉小京看來,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依據鹽堿區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按照“節水優先、生態循環、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原則,轉變鹽堿地改造思路,創新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的理論、技術和產業體系,打造鹽堿地“適鹽用鹽”農業發展新模式。

    耐鹽植物、咸水、鹽堿土是鹽堿地上大量且長期存在的資源,通過耐鹽植物品種選育及適生種植、咸水灌溉提質與順勢淡化、鹽堿土快速降鹽與高效控鹽等核心工程化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可以逐步催生優質高產值農產品產業、經濟鹽生植物產業和生態綠化產業。

    耐鹽堿植物在鹽堿地綜合利用中,已經被廣泛應用。與此同時,鹽地堿蓬榨油、提取甜菜紅素,甘草、酸棗、羅布麻制藥,檉柳接種名貴中藥肉蓯蓉,蘆筍、冰草等耐鹽蔬菜種植等,鹽堿地上的高附加值產業正在茁壯發展。

    東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鹽生植物與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徐化凌在介紹耐鹽堿植物改良鹽堿的機理時介紹:“許多耐鹽植物資源具有一定的耐鹽能力,但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難以直接推廣種植,通過育種手段進行遺傳改良、性狀重組,是鹽堿地開發利用的長效措施。”

    一直以來,我國都在嘗試探索向鹽堿地“要產量、要效益”。多年來,一代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總結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改良利用鹽堿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立足長遠、整體規劃。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楊勁松在交流中說:“在關鍵技術研發上,要針對不同地區的鹽堿類型、農業生產條件和自然條件,構建適用當地的鹽堿地農業配套利用技術模式。”(記者 呂珂昕 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