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msyeu"></abbr><li id="msyeu"><dl id="msyeu"></dl></li>
    <li id="msyeu"><dl id="msyeu"></dl></li>
    
  • <dl id="msyeu"></dl>
    <li id="msyeu"></li>
    <li id="msyeu"><dl id="msyeu"></dl></li>
  • <li id="msyeu"><dl id="msyeu"></dl></li>

    從文化遺產到紅色基因,以賡續發展譜時代新章

    發布時間:2024-07-30 09:39:1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嚴格

    非遺文化是民族記憶的鮮活載體,保存著民族文化基因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對于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為深入了解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情況及地區紅色文化,進一步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史韻非遺,賡續星火”中華文化傳承隊在暑假期間前往陜西富平,通過實地游覽、面對面采訪等方式了解當地的非遺石刻文化及紅色故事,并以志愿宣講的形式將文化傳承落到實處,探索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1富平非遺石語細,匠心雕琢夢未央

    7月21日,隊員們來到石刻藝人王同陽家中,對王師傅進行面對面采訪。王同陽自1976年起從事文物保護行業,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石刻藝人。在與隊員們的交談中,王師傅提到,富平石刻藝術不是在某一節點突然發展出來的,而是在古代工匠與當地民眾的交流互動中產生并得到傳承。此外,王師傅還著重講述了石刻藝術的發展現狀,并指出石刻藝術在自動化工藝和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面臨著一定的挑戰。但技術迭代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傳統藝人們應該積極創新、與時代接軌,讓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唯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在歷史變遷之中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205631725434885_7.jpg

    圖為隊員與石刻藝人王同陽面對面交談

    7月22日,隊員們走進頻陽博物館,在館長岳宗平的引導下參觀學習。以年代為序,岳宗平向隊員們介紹了各類石刻文物的歷史背景及藝術特色,使隊員們對富平石刻文化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參觀結束后,隊員們就頻陽博物館的發展歷史、與富平石刻文化的關系及對未來的展望等問題與岳宗平進行討論。據了解,頻陽博物館經兩代人的積累而得以創建,與當地石刻藝人及政府相關部門均有一定程度的合作關系,在展示富平文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頻陽博物館作為非國有性質的博物館,目前也面臨著資金主要依靠自籌、缺乏政府相關部門政策的進一步支持等問題。民間文物愛好者的興趣與熱情需要與政府和社會的支持進一步融合,才能形成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更大合力。

    20565000875055078_7.jpg

    圖為岳宗平為實踐隊員介紹館內藏品

    通過兩天實地走訪考察,隊員們對富平非遺石刻的深厚歷史底蘊及獨特藝術魅力有了更為具象的感知,同時也了解到目前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非遺傳承發展之路道阻且長,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文化根脈方能代代延續。

    2紅色熱土憶英魂,志愿宣講續新篇

    富平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前沿陣地,在革命戰爭時期,這片英雄土地孕育了無數愛國志士,根植著深厚的革命情懷,鐫刻著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為賡續紅色基因,弘揚先輩精神,7月23日,隊員們前往紅色紀念館及革命陵園參觀學習。

    通過前三天的走訪學習,隊員們對于富平的非遺石刻文化及紅色精神都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為切實弘揚紅色精神、增強愛國情懷,提高公眾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度、提升文化自信,7月24日,隊員們來到富平縣昌平公園,以“聆聽講解,免費送水”的志愿服務形式向市民們宣傳富平的非遺石刻文化、講述紅色故事。

    20571280036232687_7.jpg

    圖為隊員向市民進行志愿宣講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市民,隊員們分別采取易于理解的形式講述紅色故事、介紹石刻文化,并展示刻有紅色名言的非遺石刻作品。在交流中,部分市民表示,自己雖然知曉當地擁有石刻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目前的發展狀況卻知之甚少,今后將更加關注、支持其發展,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自己家鄉的非遺文化。許多家長也表示,在聽完講解后意識到了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今后會在節假日帶孩子到博物館或紀念館參觀學習,希望通過這種直觀、生動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從小了解家鄉的非遺文化和紅色歷史,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文化和精神得以代代賡續、發揚光大。

    3杜家宣講傳薪火,語舒意濃續愛心

    為進一步將傳承非遺文化、弘揚紅色精神落到實處,7月25日-26日,隊員們前往到賢鎮杜家小學,了解學校的發展現況,并結合前期調研成果,為這里的孩子們帶來一場特別的宣講活動。

    2057382751493428_7.jpg

    圖為隊員在杜家小學合影

    7月25日,隊員們抵達杜家小學,在與張雙建校長的交談中了解學校的發展歷程及發展現況。據了解,過去由于師資力量弱、硬件設施落后,許多家長為了追求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選擇把孩子送到縣城上學,杜家小學一度面臨生源急劇流失的局面。而經過張校長幾年的努力及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如今杜家小學基礎設施升級,教師團隊注入新鮮血液,呈現出一派嶄新風貌,生源回流,發展向好。在回顧杜家小學與西北大學的淵源時,張校長十分感慨——自2017年始,西北大學每年在杜家小學開展支教幫扶活動,并為學生發放獎學金、提供參觀大學的機會,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層面都給予了杜家小學很大的幫助。采訪結束后,隊員們對張校長所付出的努力報以崇高敬意,為其初心不變而動容,更加深切地體悟到支教的意義所在。

    20575378162986899_7.jpg

    圖為張雙建校長回顧杜家小學與西北大學淵源

    結合前期的實地調研成果,7月26日,隊員們從“弘揚非遺文化”、“繼承革命精神”及“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三個主題出發,在杜家小學開展宣講活動。

    20580994322141925_7.jpg

    圖為隊員為杜家小學學生宣講

    “老師,舞獅是非遺嗎?”“石刻有模版嗎?”……在五年級學生的教室里,孩子們熱情高漲,現場氣氛熱烈。隊員們運用動畫圖片演示石刻制作過程,并以著名石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出海故事為切入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孩子們感受到家鄉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講述革命故事,帶領孩子們領悟其身上彰顯的革命精神,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引導孩子們理解“自討苦吃”的深刻內涵;最后,隊員拋出“非遺文化如何在紅色資源豐富的富平煥發新生機”的問題,引導孩子們思考如何將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結合發展,通過講述成功案例、播放相關視頻、展示與紅色資源結合的石刻作品,寓教于學,提出二者結合需要有新想法、新技術的支持,強調促進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需要形式創新、內容創新。

    20583003603060305_7.jpg

    圖為隊員們與杜家小學學生合影留念

    感悟

    在本次實踐活動中,通過實地調研、采訪,隊員們對富平非遺石刻的歷史源流、發展現狀及所面臨的困境都有了進一步了解,結合調研成果,以志愿宣講的形式激發大眾對本土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的興趣,促使大眾主動關注本土非遺文化及紅色文化,讓更多人加入到非遺文化保護與精神傳承的行列,以實際行動將推動文化傳承發展落到實處。在杜家小學訪校宣講的經歷讓隊員們看到貧困地區在教育方面面臨的諸多挑戰,使隊員們更加深刻地體悟到支教的意義所在,積累了寶貴經驗,也更明確了未來可努力的方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亟需萬千有志青年砥礪前行,更待世代英豪薪火相傳,唯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根植于心,讓紅色熱血在新時代的脈搏中澎湃流淌,方能為中國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生命活力。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隊員們也將在本專業領域持續深耕,結合專業所長,多組織、參與相關活動,為傳承非遺文化、弘揚紅色精神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圖文|“史韻非遺,賡續星火”中華文化傳承隊

    隊伍專項:“傳承中華文化”專項計劃

    隊伍名稱:“史韻非遺,賡續星火”中華文化傳承隊

    院系:歷史學院

    負責人:余柯蓉

    查看網址